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详细】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纪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11个坚持”
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这样做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此进行了深刻阐释,作出了战略部署。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政法战线广大干警表示,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详细】
栗战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律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9日在山西太原出席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律保障。【详细】
周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全国法院要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热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使命担当,依法履职尽责,以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服务。【详细】
张军: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全体检察人员头脑
11月17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迅即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讨论研究初步贯彻落实举措。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主持会议并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要求。检察机关要充分认识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详细】
陈训秋: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
11月18日,中国法学会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大力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详细】
法治建设成就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蹄疾步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成就巡礼之一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详细】
民法典,热词背后的法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成就巡礼之二
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终得实现,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由此诞生。民法典出台伊始,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智慧司法释放创新“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成就巡礼之三
全民普法力度不断加大 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
在普法内容方面,围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进行集中宣传;在普法方式方面,宣讲团现场普法、新媒体线上普法等方式齐头并进;在普法对象方面,坚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少年这个重点对象;在普法责任方面,建立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依法治国社会基础持续夯实,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法治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详细】
地方法治建设
江苏实施“五大行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江苏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会提出,通过重点实施“五大行动”,确保到2022年实现“两完善三提高”目标任务,到2035年法治乡村建设水平居于全国领先行列。【详细】青海启动“七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
11月12日,青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召开全省“七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专项工作会议,标志着青海省“七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正式启动。考核验收中,将强化对执法司法部门单位的考核检查,进一步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地落实落细。【详细】宁夏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建设
2019年以来,宁夏安排部署了62项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任务,26项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36项正在稳步推进,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10月21日,宁夏召开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总结一年来全区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全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建设美丽新宁夏提供强有力的执法司法服务和保障。【详细】
陕西实施“六大工程”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11月3日,陕西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发布了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出台的《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在更高水平法治陕西建设中实现率先突破。【详细】
广东贯彻实施民法典与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
广东印发《关于贯彻实施民法典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以贯彻实施民法典为重要抓手,从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弘扬契约精神等八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效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见》首次将贯彻实施民法典与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列入全面依法治省和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和工作要点。【详细】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的法治实践
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时代磅礴伟力的推动下,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同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依法治市,已融入城市血脉,内化为城市之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在法治建设方面实现了多个“全国率先、业内首次”原生创举,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详细】
广西出台方案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自治区党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九大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为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法治乡村之路奠定法治基础。《方案》提出要完善涉农领域立法,确保强农、惠农、富农等措施落地落实,重点涉及农业发展生产、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详细】
山东出台13项措施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山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推动法治乡村建设13项措施,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方案》明确,要推进涉农重点领域立法,重点加强促进乡村振兴、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立法。【详细】
福建“智慧普法”将法律送到群众身边
自2016年以来,福建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普法实效为重点,着力推进“智慧普法”建设,实现了让书本上的法律“活起来”,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福建省重点支持和培育厦门市作为“智慧普法”建设的基层联系点,指导推动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开发了“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并于今年3月试点上线。【详细】
天津“七五”普法亮点纷呈 构筑测评指标体系
建成动态跟踪的普法测评体系;重点人群法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普法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重点领域普法硕果累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完成7个批次、5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这是“七五”普法期间天津的部分成绩单。【详细】
社论观点
《求是》:中国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人民日报评论员:书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详细】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详细】
新华网评:以更加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提亮法治“底色”
法治日报评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要把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也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详细】
法治日报评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经济日报:扎紧织密行政执法制度笼子
严格执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得到严格实施,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改革任务。【详细】
中国青年报评论:法治政府带给青年创业、发展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建设总体呈现出全面提升、重点突破、改革创新的良好局面,致力于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年轻人的创业与发展带来更多出彩的机会,让其有更多获得感与成就感。不断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探索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详细】
人民法院报评论员:高举思想旗帜 推进伟大事业
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题重大,意义重大,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详细】
学者笔谈
莫纪宏:加快法治体系建设 提升依法治理效能
田飞龙: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亮点
潘波:坚持用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滕艳军:民法典与民事检察的内在契合与协调共进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是几代民法学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草案,标志着我国民法典时代正式来临。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均具有重大意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推进新时代民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民事检察工作的发展方向。民法典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依据,而民事检察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维护民法典权威亦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属于内在契合与协调共进的关系。【详细】
邓健: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滕宏庆:采取法治化保障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郝铁川:略说“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的辩证逻辑关系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法治社会包括法治经济、法治文化,它是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不是社会以法律为基础,而是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没有经济活动的法治化,没有社会成员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是不可能生存的。
贺海仁: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结束语
“法者,治之端也”。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前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